董狐直笔的故事(成语典故: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
1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暴虐,相国赵盾劝他更改风格。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逃跑。赵穿暗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籍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规定改变。董狐说:“你作为相国,君主被杀,你没讨贼,你就是主犯,这事我是死也不会改。”《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源。宣子未下山而复。太史籍曰,‘赵盾弑其君’,以表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人用此来比喻史官秉笔直书,刚直不阿。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孟子评价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且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纲纪而遭受恶言,真是可惜啊!假如赵盾逃走出国境,就能免去弑君之名了。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指出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宋朝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一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2董狐直笔,汉语成语,拼音是dǒng hú zhí bǐ,指的是指勇于秉笔直书,重视史实,不阿权势的正直史家。源于《左传·宣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