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植树节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前言:植树节在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参加,50多个不同的展示,在全年的12个月,在不同植树节,植树周,指数月有越来越多的大家参加建设绿色长城,保卫人体健康幸福的生活。这每一个植树节的背后都是对绿色的向往与对万世千古的发展期盼。那么,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植树节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去哪看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
植树节的意义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缓解污染。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除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外,还因为植树节日期刚好是适宜植树造林的好日子。植树造林带给我们的益处许多,不仅可以美化大家的环境,还能扩大自然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维护田地、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植树造林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但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树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田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功效,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维护林业资源,净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依据本国具体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践行植树造林活动,大家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持续的提升。
植树造林能够净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能改善气候情况,茂密的树干能够遮住阳光直射,将20%上下热量反射回天空,60%—70%热量被树干吸收。此外植物蒸腾作用的保持也要吸收大量热量。因为山林内空气湿度大,热导率大,风又小,因此气温变化是比较缓慢的。
植树节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植树节的价值
植树节的价值主要在于根据植树节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心绿化、环保的难题;其次,植树节还能激发大家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设立植树节还可以起到扩大树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田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功效。我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提倡设立。
植树节能带来的生态价值
植树节的设立是为了提倡人民种植树木,激励人民爱护树木,提示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针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核心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每一棵大树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植树节是怎么来的
我国植树节要以推动土地绿化,保护人类生态环境而设立的节日。与其他庆贺特性的传统节日不同,植树节是需要各机关、也有企业一起有效地组织进行相关活动,才能更好的达到植树节设立的初心。1984年2月,全国绿化联合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我国植树节标志,以提升我国植树节的影响力和影响力,便捷群众有组织地参加绿化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6年,毛发出“绿化祖国”、“完成地面园林化”的号召。我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大部分解决荒地荒地,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及其荒地荒地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区域,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邓的建议下,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大会根据国务院的建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此项决议的意义在于鼓励全国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速绿化祖国和各类林业建设的脚步。将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之时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悼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业,代表中山先生生前无法达到的夙愿将在新中国完成。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探讨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决议强调,但凡标准具有的地区,年满11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时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是完成相应工作量的预苗、管护和其它绿化任务。决议呼吁全国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锲而不舍”。
1982年的植树节,小平同志以身作则,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大会根据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通则中要求:“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售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