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字典(最完备的金文字典)
金字典(最完美的金字典)
周朝剌鼎 1956年,容庚捐赠,广州博物馆收藏 图:广州博物馆
容庚1931年在北京留影。
《金文编》
中国商周时期的铜器是青铜时期文明史上最绚丽的章节。许多出土和传世的铜器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艺术而受到赞誉,而且根据符文为我们记录了三四千年前的许多宝贵时刻。但那些看起来像蝌蚪的古字,曾经是一本难以识别的天书。幸运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者寒窗青案之后,我们今天终于可以知道它的大部分内容了。在这条漫长的知识探索之路上,荣庚先生的《金文》被称为最完美、最准确的词典。前辈学者的学术精神和学术素让人感慨。
文字/图片(署名除外):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黄铜收藏大家
所有的藏品都捐给了我国
在广州博物馆的铜器收藏中,有一件拉丁,内腔铸有52字符文:只有五月,王在衣(尹) ,陈在丁毛,王静()。在大房间里用牡蛎,等(昭)王,拉御,王赐拉贝三朋。君王万年,拉对扬王休,作为黄公尊将彝,孙子永宝。
广州博物馆副研究员陈鸿军说,这是一本大约3000年前的日记。大意是,5月的一天,周穆王祭拜了他的父亲周昭王,并放弃了公牛队。拉参加了祭祀,并得到了穆王的礼物。拉用这支笔铸造了黄铜彝族,作为传家之宝。这个鼎是西周穆王阶段的标准装置。原来是容庚收藏的,1956年捐赠给广州博物馆。
在当代大规模、合理的考古发现之前,岭南地区秦代铜器材料极为匮乏。荣庚先生前后收藏了约200件商周青铜器,不仅确立了他一代黄铜收藏家的地位,而且保存了一批国宝,使其免受流散。中山大学教授曾宪通在《容庚与中国铜器学》中说:从1928年开始,先生收藏了1949年在岭南获得十年陈侯午敦,中历已有20多年。在本期中,他不仅从传世产品中去除了许多伪器,而且从大量的怀疑和伪器中拯救了许多有意义的文物,使它们恢复了原始的历史外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蒋志华先生强调,容庚先生的铜器收藏大多是抗日战争前购买的。1947年,容庚先生带全家南归广东。路上铜器损坏约十分之三。但直到20世纪5O在20世纪中期,他仍有150多件铜器,包括符文40字、错金工艺最早的实体栾书福等。此外,他还有一批黄铜符文拓片、100多块甲骨和许多甲骨拓片。
据曾宪通先生介绍,容庚先生之所以要收藏和研究古铜器,是因为为中国人争气。她在做九·事件发生后不久,《秦汉金石录》自序写道:我的人生在甲午中日对决,黄海海军相遇前……今天的岛夷席卷,再入国门,余不能执战,卫国,有负祖若父的期望,‘国耻未雪,何为出名?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铜器的研究非常看不起,甚至传出研究中国铜器必须来日本的疯狂言论。荣庚先生强调了日本学者铜器研究中的一些错误,验证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能力。
荣庚先生担任文物展示评审委员期间,听说过近3000件铜器。她在古代文字和鉴藏方面的强大功底与他渊博精致的收藏密切相关。他治理了一大批历史文物,对它有着极其开放和宽广的胸怀。1956年,他向广州博物馆捐赠了90多件铜器,50多件捐赠给了华南师范大学;1979年,他向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古代文字研究室捐赠了1万多本书画,1980年,他向广州美术学院和其他大学捐赠了1000多本书画;他去世后,他的一些手稿、名人信件、金石拓本等也被亲戚捐赠给了中山图书馆。
对人有存无而学不断,世有意外而书不死的描述,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解释。
金文编把他变成了研究生
荣庚的三弟曾与北京师范大学北游荣肇祖一起提到,1916年从东莞中学毕业后,容庚逐渐集中精力学习文字,在东莞中学教授汉语和文字源流。起初,他想写一本扩张吴大书《古代修补》的书,包括金文、甲骨文、石文、印章封泥文、泉币文,并进行考试。通过收集材料和研究,他写了《金文》,主要是关于商周彝族的怀疑,基于王国维的《王朝金文录制表》,复制了罗振宇的《尹文存》和邹安的《周金文存》;暂时不知道的单词,附在后面。
1922年,容庚离开执教的东莞中学前往北京。经过天津时,罗振宇看到了自己的《金文编》稿,受到了高度赞扬。他多次告诉他争取成功,并向北京大学金石学教授马衡推荐。马衡读完《金文编》稿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参加考试,并被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研究生录取。这为容庚的一生打开了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
荣肇祖说,容庚在北京大学工作了一半,努力学习。他为研究所整理了文物,并修改了他的《金文》。为了调整和丰富《金文》, 他努力阅读与北京图书馆相关的文学和历史参考书籍。每次他读一本书,他都必须做总结和书评。他写《金文》非常谨慎,精力惊人,劳动力巨大。
《金文编》结束后,首次在天津出版。它比以前的《说文古补》更详细,至今仍是古代文字学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出版后,容庚先生多次补充。直到现年90,我还和助手们一起工作了第四版的增订。据调查,1985年出版的《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选用3902件符文,收正文(可识)2420字,附则(暂不确定)1352字,共3772字,此外还有大量重文。这占据了今天可见金文的大部分。自然,秦代文本不仅是金文,而且金文在纪录商周时期信史方面的能力也特别突出。许多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价值比现存的先秦文献更有价值,在某些层面上甚至过之。
从篆刻到文字学
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许多学者强调,容庚从篆刻开始进入文本研究。东莞荣氏家族是著名的书宦之门。15岁时,他师从四叔邓尔雅治的《说文》和刻印。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1919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雕虫小言》,讲的是篆刻。其中提到,没有习篆者,阻止说文徒攻石头,能以篆刻自矜。可见,他对文本在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的全球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全家南归后,荣庚担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小编《岭南学报》。自1952年系调整以来,他一直在中山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他还是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字学术研究会理事。
《金文编》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被学术界传为佳话的容庚先生,大力协助郭沫若进行《两周金文辞大系》,这也与这本书有很大关系。1927年,郭沫若东渡日本,从新的角度探索中国古代社会。除了传世作品外,他还更加关注出土的古代文字材料,高度评价甲骨文和青铜铭文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层面的价值。据曾宪通先生介绍,当时他从王国维为商承佐先生制作的《殷墟文字类》·序言中得知荣庚先生的名字,还在《燕京学报》上了解到了荣先生的通讯地址,于是给从未见过面的荣庚先生写了第一封信,信中说:我读了王静安先生的《殷墟》·序言,知足下之名。近复披览大作《金文编》,用力之勤,研究之审,成效之卓,真是令人敬佩。信末落款不明友郭沫若。信中还就《金文编》中的两个学术问题向荣先生求教。从那时起,两位学术大师开始长期相处。仅1929年至1935年,郭沫若在日本致容庚先生的论学手册就有56通。